来源: 作者:出处: 时间:2020-02-07 点击量:
“沉闷乏味”是所有讲师最忌讳的,因为这意味你的教学水平会受到学员的“质疑”;意味着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,进而影响到你的“名气”。
同样,这也是培训举办方不愿意看到的,因为这将影响到学员参与的积极性;类似的课程多了,还将影响整个培训工作的开展。
那么,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呢?
影响课堂生动的因素很多,比如课程主题、教学方法、参训者的配合度等,但是,最基本、最有效的莫过于讲师的语言。语言是课堂的兴奋剂;优秀生动的语言,可以让平淡或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;可以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次愉悦的知识旅行。相反,如果语言乏味,再好的素材和内容,也枯燥无味;学习过程,会是死水一潭,让人如坐针毡,以至于下次可能不敢不愿再来。
那么,如何让语言生动来呢?
语言是否生动,首先与讲师的课程投入有关,与对课程内容的熟练程度有关。只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,每个人的声音其实都独具特色,赋有吸引力;因此,只要讲师对课程真的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和全身的投入,他的语言天生就具有了感染力。这是一个总的原则。
其次,把握好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,生动性可太太提高。常用的提高语言生动性的技巧有如下几种:
一是把握好语言的节奏。所谓节奏,简单来讲就是说话速度快与慢的交错运用。节奏感适到好处,语言一定生动,它会如同音乐一样,有韵律变化之美,从而抓住听众的注意力,调动起他们的兴趣。因此,讲师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讲话的节奏,依据所讲内容及情感需要,或快,或慢。不要一味地保持一种速度,这会让听众容易产生疲劳。
二是把握好语言的音量。声音最容易抓住人的心神,把握好音量,语言的生动性就做好了一半。此时无声胜有声,就是这个道理。声音中,音质是天生的,一般很难改变,但是,音量是可以调节的。讲课音量的高低以所以学员能听清为准,不宜过高或过低。但是,正如第一点提到的速度一样,音量也应该随着内容及情感的需要,激昂、低沉、平缓,赋有变化,形成节奏之美。
三是把握好语言的措词和修辞。依据内容的需要,准确、清晰地把意思表达出来,这是基本的要求;除此之外,要让语言生动,就必须对语言要加一些修饰,比如,可多用修辞比喻、比拟、借代、拈连、夸张、双关、反语、对偶、排比、层递、顶针等;还可以用短语、成语、长句短句、整句、散句等。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,会让你的语言流光溢彩,充满无限张力与吸引力。
“功夫在诗外”,除口头语言本身的运用情况外,生动性还与讲师的表情、肢体动作、眼神等综合运用有关;这就是肢体语言的运用。优秀的讲师,都是能将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综合运用到出神入化的高手。